内容:
最近,湖南张家界大庸古城项目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,然而,原因却让人有些无奈——游客稀少。据公开报道显示,该项目总投入高达25亿元,但今年上半年仅有2300人购票,日均购票人数不足20人。这样的尴尬局面,不禁让人为大庸古城的未来捏一把汗。
其实,在我国,像大庸古城这样遭遇“冷遇”的古城、古镇并不少见。据统计,目前全国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城、古镇有2800多座,几乎每个县都标配一座古城(镇)。然而,不同古城的命运却大相径庭,有的门庭若市,有的则门可罗雀。
究其原因,主要是“撞脸”太严重。有网友吐槽,古城相似度越来越高,统一的青砖黛瓦、小桥流水,连特色小吃都一样,烤鱿鱼、臭豆腐、淀粉肠,查重率99%。这般“千篇一律”,自然让很多人对古城产生“审美疲劳”,进而“累觉不爱”。
那么,如何让“冷宫”古城重新焕发生机呢?
首先,古城的运营是否需要告别门票依赖?近年来,一些景区的“高门票”让人吐槽不已。面对高门票景区,游客越来越不买账。因此,古城运营者需要思考如何吸引游客,而不仅仅是依赖门票收入。
其次,定位上应突出本土化和差异化。大庸古城远离大城市,主要靠外地游客捧场。那么,古城的业态打造,就应该进一步突出本土的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,让外地游客有新鲜感。同时,这要与张家界其他景区的本土服务进行区别。要实现这一点,考验的是创新思维和能力。
当然,我们也可以从其他成功案例中汲取经验。例如,贵州乌江寨国际旅游度假区曾一度被列为闲置低效旅游项目,但通过引进专业管理团队负责景区日常运营,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文化,成功推动古村落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游、过夜游转变,被央视多次推荐。今年国庆期间,接待游客9.65万人次,实现营收2028.69万元。
若能积极借鉴这样的他山之石,深挖地方特色、创新管理模式和旅游业态,背靠张家界这张国际化旅游招牌的大庸古城,或许能重新焕发生机,也将为盘活“遇冷”古城提供新的经验参照。
(来源:央视三农《及时语》)